8月16日起進入農曆七月,在華人民間傳統信仰文化中,這是個諸事不宜的月分;很多台灣人因著「寧可信其有」的恐懼心態,以訛傳訛。賓果賓果線上玩 大街小巷也常見普渡法會,希望「好兄弟們」勿來攪擾。而教會應該如何建立「農曆七月平安文化」,讓台灣廣大的福音未得之民,可以認識賞賜真平安的耶穌,化解不安得平安? 農曆七月民間流傳像是半夜別曬衣服、晚上不拍照、不慶祝生日、屋內不要撐傘、不要亂拍別人肩膀、不要搬家、動手術及嫁娶等「禁忌」。 台灣宣教神學院院長曾金助牧師,就是出生在東南亞最大的金銀紙(紙錢)工廠的原生家庭。他指出,台灣每年金銀紙銷售的兩個旺季,一個是農曆新年,另一個就是農曆七月。其中農曆七月的營收,占全年盈餘極大的比例。雖然舉行普渡及燒金紙給「好兄弟們」是要求平安,但更大的原因是擔心未知的鬼魅可能會對自己及家人造成攪擾,因為軟弱而產生恐懼。 雖然台灣佛、道教的信徒總計占人口比例不到30%,40歲以下的人更多半是無宗教信仰者,但仍普遍相信「有拜有保庇」。至於那些社群網路及人際網絡所傳遞的農曆七月「不招鬼」的禁忌,很多人還是抱著姑且信之的心態;擔心拜得不夠,就不虔誠。 因此常會燒更多的紙錢、辦更大規模的普渡法會來「求平安」。曾牧師表示,教會要找機會分享「你們必曉得真理,真理必教你們得自由」(參約翰福音八章32節)的平安文化。 曾牧師也觀察到,隨著社會環境變遷,年輕一代無論是單身還是自組小家庭,在農曆七月會主動拜拜及響應中元普渡的比例,較他們的父執輩低。 今年大賣場的農曆七月以「普渡跨世代,這拜我來」為行銷主軸,在以「拜拜是為家人消災解厄除業報」的商業行銷手段背後,是希望傳承民間風俗,來維繫市場買氣。 但曾牧師以自己的家族為例,他以前拜得最兇,但當信主後明白真理,就此不再拜,依然有平安。
|